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大部署,这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结合我省实际,贯彻中央“三化”同步战略决策的重大举措。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做强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我省要成为经济强省必须有发达农业的支撑。目前,我省进入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必须有新目标新任务新动力。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遵循了世界农业发展的规律,把握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符合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我省继续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全面把握,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二、明确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做实一批现代农业基础、做强一批高效农业产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强县、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壮大一批农业经营主体、创建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实施一批现代农业项目、突破一批农业科技难题、建成一批幸福新农村、推进一批农村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全面开创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建成现代农业强省。在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实现稳产、优质、高效、安全、协调的目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到“十二五”期末的具体发展目标是: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力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1600元,年均增长速度为9.0%,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3.02:1。高度重视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全面小康建设。
——稳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400万吨。肉类产量达到540万吨,比2010年增长22%。水产品总量基本稳定在730万吨以上。蔬菜、水果、糖蔗、油料等农产品保持稳定增长。建成300个以上具有区域代表性和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优质。农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力争用3年时间建立基本覆盖全省主要农产品种类的20个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到2015年主要动植物良种及先进种养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现代标准农田达到1100万亩。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分别达到1000个和600个,总产量达到550万吨,国内销售总值150亿元。
——高效。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进入全国前5名。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5300亿元,年均增长8%。农业投入产出比达到1:1.6,地区农副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地区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1以上。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渔业机械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8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8.7%;农产品出口总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出口总额保持位居全国前2名。
——安全。农业安全性强,农产品供给功能的数量和质量安全。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全省基本农田稳定在3834万亩以上,粮食生产安全基本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基本完善,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流行重大动植物疫病。现代生态安全农业体系基本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58%,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永续发展。
——协调。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交通建设进展明显,农村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宜居村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创建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示范性城镇和宜居村庄,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8%,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条件和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产业协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三、做实一批现代农业基础
(一)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以开展土地平整、建设田间水利设施、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力争“十二五”全省新建现代标准农田600万亩以上,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和改造中低产田,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推进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积极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五小水利”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水利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支持农民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健全基层水利工程服务体系,完善农村水利设施管护机制。
(三)加强渔业和林业基础建设。加快现代渔港、工厂化养殖、标准化鱼塘、深水网箱、水产原良种体系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促进现代渔业发展。全力实施碳汇示范林、沿海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中幼林抚育、生态修复、万村绿、生态灾害防控和森林公园等生态工程,壮大森林资源培育、林木种苗花卉、野生动植物资源、木竹加工、森林食品药品、油料生产、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基础,加强森林防火,深化林权改革。
(四)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建设。提升农业装备制造水平,加大农业装备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业装备企业。提高农业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南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我省农业装备研发跻身全国前列。提升农业装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多元化、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农机和农业专业化推广服务体系。扶持建设一批农业机械化示范县。重点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经济作物、园艺、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
四、做强一批高效农业产业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南亚热带园艺业和畜牧业、水产业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效益农业;充分利用山坡地发展经济林,加大珍稀树种引进和推广力度,筛选广东优势产业,构建广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生物能源、农业生物医药、农业现代物流和农业观光休闲等新兴战略产业。充分发挥珠三角的都市综合农业优势,做优现代农业。充分发挥粤东的精耕细作传统,做精现代农业。充分发挥粤西的热带南亚热带农业条件,做强现代农业。充分发挥粤北的丰富生态资源优势,做好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冬季农业。推进农产品出口重点生产基地建设。
(二)推进现代园艺产业工程建设。建设一批园艺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分工合理、凸显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园艺产业体系。
(三)推进规模化健康养殖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带、生猪养殖基地县、重点生猪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推行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生产。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开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综合利用养殖废弃物,实现保障猪肉有效供给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五、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强县
(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县。选择和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优、生产总量大、经济效益高的农业强县。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强县建设。整合现有的农业项目资源,向现代农业强县倾斜。对生猪、油料、水产品等生产强县和林业生态县给予财政奖励。
(二)实施粮猪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提高我省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自我保障能力,加大对粮食、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支持40个产粮大县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支持建立400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对全面完成粮食生产目标、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分别比上年增产3%以上的县给予奖励。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向农业县全覆盖。培养壮大300家重点生猪养殖场和一批规模化养殖场。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畜禽育种企业。
六、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
(一)提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规划新建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等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信息的聚集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全省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达300个以上。加快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粤台农业合作园区,提升粤台农业交流合作水平。
(二)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工程建设。以部省共建珠三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计划为契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产出的要求,支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使之成为全省规模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业产业的集聚平台、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着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柯木塱-湖镇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园以及其它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七、壮大一批农业经营主体
(一)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落实和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扩大财政支持规模,探索税收、金融扶持新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集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打造一批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到2015年,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20家以上,年销售额20亿以上的达到20家。
(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质监、银行、税务登记和监管等环节免收费用的政策,加大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政策力度。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承担政府涉农经济建设项目。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鼓励和支持合作社之间的产业联合和要素联合,提高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八、创建一批农业知名品牌
(一)推进品牌战略实施。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奖励企业创名牌,到2015年广东名牌产品达到1000个。积极发展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擦亮广东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举办各种农博会,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培育我省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强化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在建制镇以上农产品市场实施农产品标识管理,逐步建立质量安全溯源制度。实施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标准的示范推广,新建一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加快我省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
(四)推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工程建设。加快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建设。完善市、县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建设生物安全Ⅲ级的区域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建设四个科技基地。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市、县植保植检工作机构。加快建设100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成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提高应对农业重大病虫害及植物疫情监测和防控能力。扶持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增加生物灾害无害化防控投入,全面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九、实施一批农业重点项目。
(一)推进珠三角现代农业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与农业部共建珠三角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抓好高标准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优质稻产业工程、粤港澳鲜活农畜禽产品供给保障生产基地、优势特色园艺产业基地、高效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粤台农业合作平台六大重点工程建设。
(二)创建100个特色园艺作物标准园。实施100个特色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示范工程,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的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示范带动园艺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省政府“菜篮子”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大对“菜篮子”生产基地的财政支持力度,恢复设立省级“菜篮子工程”专项资金,用好“菜篮子”价格调节资金。加大力度支持大棚生产、冷库建设。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对接活动和平价商场建设,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的高效联接,建立保障“菜篮子”生产和供应的长效机制。
十、突破一批农业科技难题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统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等方面的农业科技研究力量,加强新品种培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保鲜加工、农田节水灌溉施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能源开发与利用、现代农业装备设施开发等领域的技术攻关,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技术储备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种业,重点扶持建设大型种子繁育基地,力争在生物育种上取得突破。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水稻、生猪、玉米等20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继续强化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的扶持和指导。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三有”标准,加快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省级财政安排资金,重点支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按“三有”标准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与推广,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三)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推进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工作,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能够有效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免费进程。
十一、建成一批宜居幸福农村
(一)强化农村规划管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村庄布局,明确拆除、保留、新建、改造、置换的农村住房和预留必要的宅基地,科学安排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结合村民住房改造,配套完善各种服务设施的位置与规模,污水排放沟渠布局,垃圾收集点、卫生公厕等环卫设施布局。2012年,珠三角地区完成全部村庄规划,东西北地区完成70%以上。
(二)打造一批名镇名村。各级政府加大名镇名村建设力度,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名镇名村。珠三角各市与绿道建设相结合,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名镇名村。东西北地区集中资源打造一批示范性名镇和名村。各县每年抓一批名村和示范村。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连续5年,实施名镇名村建设工程,一年出成效,两年实现目标,力争5年在全省涌现出一批名镇名村。
(三)改造一批农村危房。以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危房为主要对象,实施新一轮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危房改造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省财政按每户1万元标准补助,对全省54.15万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危房进行全面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亮点。
(四)实施高寒山区居民搬迁工程。调动各方面资源,对全省不具备生产生活的高寒山区、石灰岩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边远分散、贫困村庄实行整体搬迁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对3千条自然村、6万户、30万村民,按每户3万元标准,实施搬迁,住进宜居新村。
(五)以点带面促进村庄整治建设。加强村庄整治,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面貌,力争到2015年全省30%-40%的村庄得到基本整治,2020年,全省所有村庄基本得到整治。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同农民宅基地置换、旧村改造和中心村建设、耕地和基本农田整理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空心村”、边远小型村的拆除撤并以及宅基地整理与置换,推进闲置宅基地的整理复垦,清理空置住宅、“一户多宅”、违章建筑、违规搭建现象。
十二、推进一批农村改革试点
(一)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继续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仲裁体系。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在试点的基础上,每个市建立一个以上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中心。开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信息网络,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二)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资产范围逐步扩大到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探索建立集体资产产权交易平台,鼓励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各种股份联合经济组织,在不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物权化、资本化和市场化,建立符合城镇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实施“村改居”和“城中村”改造后的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革。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三)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和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大力发展以信用为基础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合作组织股权等抵押贷款方式和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融资的有效途径。
(四)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落实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责任,加大政策鼓励和政府补贴力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范围,在稳定农村房屋和扩大水稻种植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逐步将生猪、渔业、种业、森林等险种纳入政策性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增强重大灾情的赔付能力。
(五)加快农业部门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县级农业部门综合执法机构建设,努力实现到2011年底前全面推行农业部门综合执法的工作目标。支持县(市、区)开展农业部门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市、县农业执法队伍和装备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全省农业行政执法水平。
(六)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争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有新突破。鼓励县、镇开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试点,鼓励珠三角地区先行先试,支持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地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云浮市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和云安县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建设,鼓励粤东西北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
十三、加大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支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将在整合现有涉农资金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安排支持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利以及扶贫的资金不少于320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每年不少于100亿元。财政投入资金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宜居幸福农村建设以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
各地在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要注重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杠作用,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农业保险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调动社会各有关方面投入现代农业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农业发展投入机制,为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狠抓措施落实,扎扎实实推进。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和完善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各地强化规划,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特点,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制定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定位,布局定位和功能定位,从实际出发科学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
(三)加大部门协作力度。建立广东省人民政府现代农业强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过程中的有关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省直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加快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各项政策,组织制定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工作方案,认真抓好落实,共同为加快现代农业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