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促进今年粮食稳定增产和种植业协调发展任务繁重,防病治虫保丰收至关重要。按照2014年种植业工作的总体安排,我办制定了《2014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有效控制病虫草鼠和疫情危害,全力保障粮食丰收、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部植物保护办公室
2013年1月28日
2014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
2013年,面对突发、重发农作物病虫害,各级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加强监测、科学应对,加大力度、强化措施,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全力打好病虫防控攻坚战,圆满完成“重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重大植物疫情不恶性传播蔓延、蝗虫不起飞危害”的目标任务,实现“虫口夺粮”,为粮食 “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呈加重发生趋势,“虫口夺粮”保丰收的任务十分繁重。植保工作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的各项部署,按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要求,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为引领,以促进粮食丰收、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控制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检疫性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危害为重点,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科学防控,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积极开展绿色防控,有效地减轻病虫危害,全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种植业协调发展。
植保工作总体目标:一是实现“虫口夺粮”。努力控制病虫草鼠和疫情危害,确保重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重大植物疫情不恶性传播蔓延、蝗虫不起飞危害,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二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和科学用药,蔬菜、水果、茶叶、水稻、玉米等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1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项目区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科学防控,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2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紧紧围绕上述目标任务,2014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以增加监测网点、统一监测标准、创新发布方式为重点,确保信息时效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一是完善病虫监测网点。将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区域站增加至1000个,鼓励县级按照不同生态区域至少设立3-5个田间监测网点,逐步减少监测“盲点”。健全农区鼠害监测体系。二是优化监测调查方法。根据植保防灾减灾、服务生产实际需要,加强监测调查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和应用验证,逐步优化、简化监测调查方法,以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创新预报发布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体发布病虫预报、预警信息,尤其要大力推进病虫电视预报,实现可视化,大幅提高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控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四是强化区域站点管理。深入开展农作物病虫测报标准化区域站创建活动,充分发挥100个标准化区域站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设施设备标准化、监测调查规范化、信息管理电子化、人员培训制度化。五是加强监测技术研发。进一步完善全国重大病虫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推进省、县级平台建设;开展灯诱、性诱等自动化监测技术及其物化产品研发与示范,逐步提高监测调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二、突出重点病虫和关键技术。一是防控重大病虫。夏粮生产,重点抓好西南、西北和汉水流域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江淮、黄淮南部小麦赤霉病防控,黄淮海穗期蚜虫防控。秋粮生产,重点抓好东北、华北粘虫、稻瘟病的防控,西北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南方水稻“两迁”害虫防控。同时,加强江河湖库滩区和草原、山区周边农区鼠害防控工作。二是落实关键技术。小麦条锈病防控要在早春“打点保面”控制大面积流行,小麦赤霉病要“见花打药”防在前,稻飞虱要“压前控后”、稻纵卷叶螟要保护功能叶片,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要在破口抽穗和花期预防,玉米粘虫要在低龄幼虫盛期统一施药防治。三是强化措施落实。分作物、分区域制定重大病虫防控方案,明确防控对策措施,大力推行区域间联防联控、区域内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防控联系督导和专家巡回指导机制,强化防治关键时期工作督导,组织专家就近就地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巡回技术指导,促进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重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
三、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要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扶持防治组织,提升服务水平,推进病虫统防统治有力有序展开。一是强化政策扶持。结合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小麦“一喷三防”补助等项目,积极争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大力扶持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继续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建设10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100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1000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不断增点扩面。二是推进规范发展。加强技术和管理培训,强化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力争新增规范化防治服务组织1000个以上。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进行考核评估,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开展农企对接。开展“百强组织联百企”活动,推荐百强服务组织与100个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对接,建立企业与防治组织直供直销模式,减少防治成本,确保药械质量水平。四是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率先在10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和百强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试点,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施综合治理,探索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新模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积极开展绿色防控。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双轮驱动作用,整合资源、集成技术、示范培训,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一是创新推广机制。在积极争取财政加大补助的同时,充分发挥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作用,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在“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上推广应用,打造一批绿色防控农产品品牌。组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协作网,加强农科教企联合,整合资源支持绿色防控。二是突出重点作物。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以蔬菜、水果、茶叶等鲜活农产品,以及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三是制定技术模式。针对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栽培方式,筛选出经济、实用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产品,并集成配套技术,形成蔬菜、水果、茶叶、水稻、玉米等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四是加强示范引导。充分发挥100个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开办农民田间学校、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全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上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此外,以油菜、苹果、草莓、番茄等蜜源植物或虫媒授粉植物为主,建立20个示范基地,开展蜜蜂授粉与绿色植保增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推广工作。
五、着力加强植物检疫监管。积极应对疫情加速扩散蔓延的严峻形势,加快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支持政策和检疫管理制度,坚决铲除新发或零星疫情,严格阻截局部发生疫情,系统综合治理大面积发生疫情。一是完善检疫规章。修订国外引种检疫审批管理办法等植物检疫规章,制定重大植物疫情处置工作流程,探索建立植物疫情分类处置机制。二是加强疫情监控。加强全国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预警,充分发挥沿边沿海疫情阻截带监测点作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协作机制,组织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苹果蠹蛾和柑桔黄龙病等联防联控。三是突出种苗检疫。把好种苗检疫关,加强国家重点繁制种基地检疫监管,督促做好关键季节产地检疫工作;规范种子检疫证明编号,加快构建植物疫情可追溯体系;组织开展以蔬菜种子为重点的全国联合执法检查活动,集中整治蔬菜种子未经检疫调运、经营以及标注检疫证明编号不实等突出问题;在大宗作物种子和水果调运的高峰时期,组织开展以用种检疫安全为主题的检疫宣传月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推进检疫科技创新。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基本特征、传播流行规律、危害机理与防控技术联合攻关,组建全国性专家支撑团队,跟踪收集国外植物疫情发生、防控信息,组织开展高风险区引进种苗隔离试种,强化植物检疫风险分析,提升疫情防控科学水平。
六、有力推进安全科学用药。围绕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加快推进农药科学使用和药械更新换代。一是加强病虫抗药性监测。建立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开展主要病虫对田间常用药剂抗药性监测,为指导科学防控和科学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作物主产区12个县,选择固定600个农户、400个防治组织,开展病虫害防治用药种类和数量情况调查。二是加强农药械筛选推介。组织农科教企联合攻关,开展新农药、新药械对比试验,筛选并推介一批高效低毒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同时,研究适合高效施药机械作业的高产栽培模式,推进药械和农艺有机结合。三是加强示范区建设。在不同的生态区和作物上,建立高效低毒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应用示范区,组织现场观摩等活动。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农药减量使用技术模式,努力提高农药利用率。组织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农药有效利用率试验研究和科学测算。四是加强技术培训宣传。组织开展科学用药宣传、培训活动,印发《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挂图》、《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培训手册》,切实提高技术到位率。
七、加快建设植保信息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拓展功能、强化安全”原则,加强国家级植保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控系统,稳步推进监测预警、预防控制信息采集规范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分析标准化、展示图形化;开发完善植物检疫管理和风险评估系统,建设植物疫情数据库,推行引种、调运、产地检疫等网上审批和出单管理,切实提高检疫监管水平和工作效率;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鼠害物联网自动监测预警及主产区重大病虫远程诊断、防控指挥调度信息化试点,探索远程监控技术在植保领域推广应用途径;加强蝗虫等重大病虫防控调度指挥系统研发,探索建设农药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无缝对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思路,加大试点、示范力度,加快推进省级植保信息化建设步伐。继续加强县级数据库平台建设,推行病虫监测和防控信息电子化管理,强化植保信息化基础。
八、切实加强植保法规建设和项目管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继续抓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一是加强植保法规建设。修改完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草案),争取尽快出台,推进依法防控。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应急预案和植物检疫有关规章制度。二是积极争取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和基本建设投资,加大对病虫害监测预警、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植物疫情处置、田间监测网点、应急防治设施等关键环节支持力度,提高现代植保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制定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补助等项目考核标准和办法,加强项目管理,确保责任落实、资金落实、措施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植保指标体系。制定统防统治率、绿色防控率、农药利用率等常用植保指标体系调查统计(研究)标准、方法和程序,并组织实施,确保数据准确可靠。五是开展重大问题调研。组织专家研究蝗虫标本兼治、科学治理有效措施,制定《全国蝗虫可持续治理规划》,推进蝗虫可持续治理。同时,就绿色防控、高效施药机械推广应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补助项目等重大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对策建议,争取扶持政策。
抄送:国家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农经司,财政部农业司。
农业部植物保护办公室
2014年1月2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