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农业朋友们好!
今天,小坤要跟各位朋友探讨的话题是:振兴乡村。我们从小就有着带领全村发家致富的英雄情怀,但是又为眼前缺钱、缺地、缺创意的现实,挡住去路。小坤今天写的这篇文章,只为各位朋友对振兴乡村有个认识,倘若有朋友看到这篇文章后,创意百出、率领全村发家致富,那将是我最感骄傲的时刻。
史无前例,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十九大报告用专门章节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总则,这是史无前例的。
现在情况是这样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1月21日,全国首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广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正式运行,总金额440亿!如果均分到每个地级市,也有20亿之巨!
12月8日,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研讨会召开,规划司副司长周南表示:“2018年国家发改委有两项重要工作。第一,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第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12月25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省长马兴瑞到韶关市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政策这么给力,资金量又这么庞大,我们农业人还有什么理由不行动起来?下一个十年,让世人听听我们现在的致富故事。
振兴乡村有10个类型的案例,看看哪个适合你?
1、高效农业型模式
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三坪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
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几年来,三坪村特有的朝圣旅游文化和"富美乡村"的创建成果,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也影响着当地村民的精神生活,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茁壮发展,走出了一条美丽创造生产力的和谐之路。
2、文化传承型模式
主要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案例:洛阳市平乐村
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随着牡丹花会的举办和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与洛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而又雍容华贵的牡丹成为洛阳的重要文化符号。游人在观赏洛阳牡丹的同时,喜欢购买寓意富贵吉祥的牡丹画作留念。"小牡丹画出大产业",如今的平乐,年创作生产牡丹画8万幅,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2007年,平乐村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荣誉称号。
3、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
案例:广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新村。
以前的红岩村环境卫生较差,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开展,红岩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村内环境卫生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红岩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发展休闲生态农业旅游,成效显著。红岩村积极启动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工程,现已成为广西第一个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的自然村,使村里生态旅游业有了新的发展。
从2003年10月至今,已接待了中外游客150多万人次,成为开展乡村旅游致富的典范。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十大魅力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名片"等荣誉称号。
4、产业发展型模式
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案例: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永联村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2000年,村里投巨资于"富民福民工程",成立了"永联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可耕地全部实行流转,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这一举措,不仅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大面积的苗木成为永钢集团的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永联村正在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永联村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鲜切花基地、苗木公司、现代粮食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中心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休闲观光农业年收入7573.7万元。
5、生态保护型模式
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案例:浙江省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现如今,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并于2003年投资130万元修建了环境水库——仙龙湖,还配套建设了休闲健身公园、观景亭、生态文化长廊等。鼓励农户进行竹林培育、生态养殖、开办农家乐,接待来自沪、杭、苏等大中城市的观光旅游者,并让游客自己上山挖笋、捕鸡,使得旅客亲身感受到看生态、住农家、品山珍、干农活的一系列乐趣,亲近自然环境,体验农家生活,又不失休闲、度假的本色。
6、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泖港镇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
该镇以创建高产田为抓手,大力发展环保农业;以"三净"品牌为优势,大力发展农副经济。此外,泖港镇还鼓励兴办家庭农场。泖港镇2007年起走上了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如今已基本实现了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具体做法: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实行家庭农场集中经营;二是完善服务管理,提高家庭农场运行质量;三是推动集约经营,优化家庭农场运行模式。截至2012年上半年,泖港镇已有20324亩土地交由家庭农场经营,占全镇粮田面积的87% 同时,随着家庭农场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由此带来的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户承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大城市休闲度假的市场需求,泖港镇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农村休闲产业集聚。2013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近3000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500多万元。
7、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 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十几年前,王村90%的村民仍然住着低矮潮湿的危陋平房,单调、简陋、陈旧、窘迫、拥塞。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彻底解决村民的住房问题,村领导制定了5年村庄建设规划,推倒全村危陋平房,建成公寓和别墅,让全体村民住上了新楼房。此外,村领导组织制定了彻底改造村内生活环境的规划,并筹措资金,组织力量先后完成了许多工程、项目的改造和提升,村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王村在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商业街,开发建设峰山菜市场、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还先后建成了健身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村民文体活动中心,全部按照最高标准建设,设施完善,而且所有场馆都不对外营业,全部作为百姓的福利,让村民无偿使用。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
8、渔业开发型模式
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
武山县2012年养鱼水面达464亩,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近几年,旅游市场火热,武山县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该县冷水鱼养殖户按照旅游要素,加大休闲农业开发建设的力度,以渔业生产为主题,以景观为依托,打造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景区。其中,君义山庄等渔业养殖户进行了改造提升,积极推出"住在渔家、玩在渔家、吃在渔家"的"渔家乐"休闲旅游项目。
近年来,武山县试验推广鲑鳟鱼为主的冷水鱼品种,培育发展休闲渔业,全县渔业产业实现了从粗放到精养、从单一的养卖到提供垂钓、餐饮、休闲观光等综合服务方式的巨大转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收入可观,成为渔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典型。
9、草原牧场型模式
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
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
养殖业方面积极推广标准化养殖,逐步由家庭"作坊式"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通过项目扶持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发展"小三养"及特种养殖业。实施优惠政策,每年为养殖户建设标准化棚圈3000多平米。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资金,配套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特种养殖生产基地。目前,全旗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场26处,肉牛养殖场22处,奶牛和优质肉牛存栏分别达到4.3万和3.97万头, "小三养"和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47家,养殖基地48处。
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农牧民走合作发展之路,各类农牧民合作社已发展到587家。注册总资金达4亿多亿元,覆盖全旗140个嘎查村,9000多农牧户。
10、休闲旅游型模式
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江湾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
江湾镇森林覆盖率高达90%,既是一个生态的示范镇,也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千年古镇。该镇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功打造"伟人故里—江湾"、"生态家园—晓起"、"古埠名祠—汪口"等三个品牌景区。以品牌景区发力于乡村旅游,将江湾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的省级示范镇。
江湾镇近年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示范镇,投资8000万建设篁岭民俗文化村和投资7亿重点开发以徽派古建筑异地保护区定位的梨园新区。江湾镇乡村旅游效益逐年提升,2013年旅游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以上,联票收入68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56亿元。
后 记
小坤认为,这10种模式都无外乎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框架下的,相信按照这四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走下去,最终都能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
信息来源:健坤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