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空气污染会影响健康,
农业生产中也会产生污染呢~
为了治理农业面源的污染,
广东近年来采取了许多措施,
给农民朋友们创造了不少效益。
说到治理农业面源的污染,就不得不提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项目旨在减少种植业和牲畜养殖业的污染排放,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效机制,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过去的2017年是项目实施的第四年,那么,项目取得了哪些新成效?又给农民带来了哪些实际红利?
创新机制稳定运行
01
创新构建了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针对不同补偿对象,建立了9种类型的补偿政策。以IC卡信息系统(健坤网络公司承建)为载体,将种植户、村委会、镇农办,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农资供应商、农资店等不同主体融合于一体,破解了分散农户补贴发放的难题。据IC卡系统统计,2017年环境友好型农资交易额1.42亿元,补贴额4158万元。项目实施以来,累计销售环境友好型化肥、农药及喷药设备2.9亿元,补贴额8498万元。
02
创新构建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激励机制
每年对镇技术指导员、村技术助理考核,发放激励补贴,充分调动村镇技术人员积极性,有效解决了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项目累计发放镇村激励资金673万元。
03
构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测评估机制
项目分七个领域,对200多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指标进行全程监测,建立了完善的项目资金运行监管制度,全方位监控项目进程和实施效果。
创新模式成效显著
创新构建了南方保护性耕作和高床生态养殖新模式。保护性耕作试点10个,面积1.3万亩,实现全程机械化。
台山水稻免耕同步精准施肥机插秧、少耕同步精准施肥机插秧分别增产11.5%、16.3%,增收350.27元、376.2元,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分别减少10%、15%;
博罗少耕同步施肥旱撒播(菜-稻-菜)增产52.4%,增收1072元。
玉米保护性耕作试点探索出“蔬菜-玉米-油菜”“玉米-玉米”的耕作模式,龙川浅耕机械播种、惠城免耕移栽玉米分别亩增收168.4、284.8元。
四家高床养殖试点运行良好,基本实现无污水、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据监测,高床养殖试点减污减排效果达90%以上。
减排治污效果突出
第三方机构监测,2017年项目农户比非项目农户平均每亩减施化肥24.5公斤,减幅34.8%;减施农药1-2次,减幅20%以上;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受访农户占比99%以上,使用配方肥、控释肥比例82%以上;84.5%的受访农户完全停用传统农药及化肥而单纯应用本项目推广的农药和配方肥技术。
据统计,2017年项目共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1.7万亩,老项目区配方肥、水稻“三控”施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农药、高效电动喷雾器比例分别达92%、66%、92%、67%;新项目区四项指标分别达77%、56%、81%、65%。
已竣工的牲畜废物治理系统运行良好,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消减明显。据统计,2017年,项目区减施农药244吨,减施化肥5090吨,养殖业减排COD 5241吨,减排氨氮662.48吨。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减施农药791吨,减施化肥7200吨,养殖业减排COD 7504吨,减排氨氮1016.16吨。
健坤水肥一体化灌溉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水肥精准灌溉到作物根部,减少水资源、肥料浪费;从而减少土壤板结,减少杂草滋生,减少农药使用;据农业大数据统计显示,使用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农作物普遍增产15~50%,同时降低灌溉劳动强度,实现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的现代种植模式。
水肥一体化普遍用于果园、大棚、蔬菜大田等农业种植
据统计,世行项目试点地区81%的农户认为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96.8%的农户自觉把农药包装废弃物交回指定农资店或其它回收点。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省、市、县项目管理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培养了一大批懂业务、爱农业、爱环保、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人才。
对全省270多名项目管理人员实施轮训、考核,持证上岗。组织开展国内游学、国内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项目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水平。
建立1100多人的省、市、县、镇、村五级专家技术队伍,省级专家挂县、市级专家挂镇、县级专家挂村、镇级技术指导员挂村、村级技术助理挂户制度。50多名省级专家广泛参与国内、国际可持续农业技术交流和学术研讨,全程参与实施方案制定、指导、培训、审核、验收、考核等工作,组建173名镇技术指导员、725名村技术助理为骨干的基层技术队伍,特别是村技术助理亲自种田、亲自示范、亲自培训,在田间地头广泛开展技术指导,确保项目技术规程落实到户到田,确保项目化肥农药减少而产量增加。
项目培养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是推进广东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宝贵财富。
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项目引起了广大农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农业部在广东召开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场会。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CCTV-13《新闻直播间》、CCTV-12《热线12》、广东卫视《广东新闻联播》聚焦广东面源污染治理成果,新华社专题报道项目高床养殖,农民日报全面报道,南方日报整版全面报道,南方农村报派出多名记者跟踪报道项目实施情况。自项目实施以来,电视报道累计23次,报刊报道40篇,网络报道近200条。
农民参与项目的热情高涨。
信息来源:广东农业、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管理办公室
欢迎关注:健坤智慧农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