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机农业如此艰难,谁还在坚持?

来源:健坤智慧农业 浏览次数: 2019-01-29

导语

前一阵子,小坤有幸参观了一个有机农场。新的大棚已完工,农场负责人张先生却并不着急种上农作物,张先生向小坤坦言,他要让土地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以改善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张先生的有机农场,雇佣当地的农业人参与有机农产品种植,坚决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种出来的有机蔬菜虽然不是太美观,口感却很好,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大城市有稳定的客户资源,产品供不应销。

为解决虫害和杂草的问题,张先生想出了很多的办法,安装杀虫灯、改装除草机械、土地高温灭虫除草... ...我们能想到的方法,在现场都看到了。

这样种植出来的有机蔬菜成本不低,售价也水涨船高,一直不搞市场宣传的张先生,则主要依靠口碑传播销售自家有机农产品。

我们在超市里经常能看到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有机农产品,比如有机蔬菜、有机水果、有机大米等等,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购买普通蔬菜,因为有机蔬菜的售价比普通蔬菜贵5-10倍。

消费者在这边嫌弃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昂贵,而在坚持有机农业的农人那里,他们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的痛苦煎熬:漫长的土壤转化期,难以购买到真正的有机肥,纯物理除虫除草的巨大人工成本……完了之后还在为怎样让消费者信服而苦恼。

在中国,做有机农业真的太难。

做农业的,我们常提的一个概念是有机,那么,何为有机?

先百度个有机食品概述:有机食品是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

首先,有机食品的标准是非常严苛的,以种植为例(养殖类同,不再赘述)。有机食品的种植规范首先要求基地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

在这个期初要求的基地范围内,其实就大幅抬高了有机种植的市场门槛,试想一下,一个远离城区,远离交通干线的基地,在员工招聘和人才保留以及日后销售流通环节,先天就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有机种植基地必须完成土壤转换期,有说2-3年的,有说5年的,按照国际通用的惯例,应该是5年,什么是土壤转换期呢?

简单说就是基地的种植土地,5年不产出,在5年内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净投入。每年轮种,作物长成了就回收入地,不断地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这个期间,还要大量施用有机肥,绝对不能用化肥,农药,杀虫药。

5年下来,按照一个种植面积500亩的基地投入测算:

人工+租地费用+基础建设费用+管理费用+水电费用+资金占用成本,将会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投入和消耗。

试想一下,5年后基地达到有机标准,并且顺利拿到认证了,那么在商品价格上,又会产生多少摊销呢?

讲一个行业内流传度颇广的故事,发生在山东。

2000年,一个日本公司在山东流转了一块土地,做有机食品的对日出口。当地政府因为引进这样的项目欢欣鼓舞,喜大普奔。

日本公司圈地进场后,围墙一起,机械一进,大门一关就杳无音信了。一年过去了,基地什么都没有拉出来,只见有各种肥料拉进去,两年过去了,还是一样,三年……四年……

当地政府在这个过程中非常着急,不断和日方负责人沟通,对方永远是有条不紊地说:我们的项目在顺利进行中……

倒是当地的老百姓不断和政府反映,这家日本公司的基地很奇怪,他们不管种什么,长成以后不收,直接就又回到地里了,而且基地里的虫子非常多,相邻的几个老百姓的地里都遭殃了。

直到基地在周边挖了一条类似物理阻隔的水沟以后,虫子的事才渐渐不了了之。

就这样,这个基地在不断争议和质疑当中发展到了第五年,公众对这个基地失去了之前的热度和关注。

基地终于开始出产作物了,整齐的包装箱,冷藏箱开始从基地不断发出,出口到日本,出口的价格是当地同等农产品价格的20-50倍。

这才是真正玩有机的,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作保障,才能玩得起,玩得长。

可为什么市场上真正的有机食品很少?要点就在这个“真正”上面。

国内现在有“真正”的有机食品么?我认为有是有的,但是数量少,少到可怜,少到在我们能看到的宣传中,占比的数字绝对小。

为什么少?

一、基地的硬件条件是第一个高门槛。

二、 严苛的土壤转换期基本阻绝了大多数资本的进入。哪怕真正只做2年,也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三、有机食品在种植过程中是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的,但是真正在疫病来临时,面临当年或当季绝收时,用药还是不用,这绝对是考验经营者的良知的,资本是逐利的,这无可厚非。

要知道,用了其实也看不出来,吃不出来,查不出来。

四、有机种植采用的是物理除虫方法,绝对不能使用杀虫药,满棚已经到处是虫害了,粘虫板,灭虫灯都已经没有办法的时候,一壶杀虫药就能解决全部问题的时候,就又到了考验良知的时刻了。

五、当一个有机基地,经历了之前所说的几个大事件,真金白银地投入,百炼成活,终于可以开卖的时候,新的问题就又开始层出不穷地出现了。

1.基地的运输、物流、保鲜、仓储链条。

2.消费者对产品的健康认知和价格认知。

3.整个产品对应的市场渠道建设和维护。

上述三条,条条见血,条条花钱,条条花大钱。

六、大面积的雾霾,PM2.5当中包裹的重金属,各种有害化学成分,被污染的地下水等等,能种植有机蔬菜的地区已非常有限。

不“真正”搞有机的,买来卖,狠狠地忽悠,靠着有机的价格,挣着批发市场来的差价,光鲜地向消费者展示杜撰和现编的一些新名词,继续在驱逐着真正的有机食品。

在小坤接触到的不少农业人中,很多是真正砸了大价钱想做好有机的,他们经济自由、回乡发展有机农业只为家人和社会吃上一口放心菜。面对浑水摸鱼的有机市场,他们不屑于宣传自己,一心只为做好有机农产品,我想市场和口碑效应自会给予他们最公正的评价。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关注和认可这一些真正想把有机农业做好的人。

部分信息源于网络

1、农药经营设门槛,健坤网络助农资店获得首批经营许可证

2、品牌农业种植领军人物记:“我要帮农户兄弟把蔬菜卖出国外,让大家多挣点钱”

3、蕉岭这个400亩的种植基地,只需要8个人管理,怎么做到的?

4、广东荔枝在日本卖到天价!原因是... ...

5、健坤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入选“广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优秀案例”

6、心系科研,情怀农业丨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莅临健坤指导工作

7、健坤LIMS系统助力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8、健坤网络陈万云总工受聘世行项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