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受农业农村部委托,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省内外专家对在兴宁大坪镇、新陂镇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青香优19香”百亩示范田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验收结果为平均亩产721.4公斤,达到超级稻目标产量。
▲专家现场测产验收
“这次测产的‘青香优19香’,不仅产量高,更比一般的杂交水稻品质好。稻米的品质已经超过了泰国香米!”在现场,测产专家之一,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理事长林青山如是评价。
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广东省粮食主产区,一直以来,兴宁市全力抓好粮食种植生产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兴宁市推广高产量、高品质丝苗米种植,打造了省级丝苗米现代产业园。以科技创新支撑,推动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亩产屡破世界纪录,品质也得到提升,联农带农效应日显。
粮食产量屡创新高
获得袁隆平院士团队青睐
入伏前后,气温居高不下,正是农民抢收的好时节。兴宁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农户正顶着烈日抢收,收割机、拖拉机的轰鸣声,合奏着一曲丰收歌。
7月10日上午,在新陂镇新金村,三台收割机在半人高的稻田中忙碌运作着,农民们将刚刚收割的稻谷装进蛇皮袋,让专家们测产。“两袋131.6公斤,两袋145公斤……”兴奋的声音不绝于耳。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收割和测量,结果令人振奋:平均亩产721.4公斤,达到超级稻目标产量。这一110亩的试验田再次见证了兴宁丝苗米的高产纪录。
▲青香优19香
兴宁拥有400平方公里的宁江盆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温、光、水、土、气等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发展水稻产业。此外,兴宁处于梅州富硒地带,三分之一以上耕地土壤属高硒土质,是生产富硒大米的优质基地。
2015年,袁隆平院士团队看中了兴宁的种粮条件,选择了新金村110亩稻田作为试验田,开展“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技术”试验,并在2016年、2020年接连打破高产世界纪录。其中2020年11月,年亩产达1300.12公斤,创下双季稻香米年平均亩产量的世界最高纪录。袁隆平也曾多次到访或题字祝贺兴宁稻米屡破高产纪录。
为进一步壮大兴宁市丝苗米产业,2018来,兴宁市积极谋划建设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入选2019年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全产业链要求,产业园统筹布局丝苗米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旅游、文化、研发、服务等功能板块,建设项目共计13个大项,31个子项目。
“包括工程建设项目类共6个大项、研究推广和品牌宣传项目类共5个大项、土地流转贷款贴息项目类2个大项。”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提升项目、稻谷烘干贮藏加工一体化提升建设、农耕文化展示中心建设项目等。
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产业园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通过了县级验收,并开展了相关绩效评价工作。辰兴种粮专业合作社是产业园实施参与方之一,合作社负责人李志新是全国种粮大户。他介绍,辰兴种粮专业合作社的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也屡破新高。“产业园的建设不仅让生产要素集约利用,也让我们这些种植户抱团发展,共同打响兴宁丝苗米品牌。”
▲广东广播电视台到兴宁录制节目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将产业园建设成为面向广东省、辐射华南地区的大米产业振兴与升级的创新引领区、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技术装备集成示范区、生态循环与绿色发展核心示范区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创新区,为加快实施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新品种品质超泰国香米
种植生产全流程智能化
“‘青香优19香’具有细长、油光亮丽的特点,煮出来的米饭香糯可口。”在测产现场,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理事长林青山向在场的专家推介道。
林青山介绍,“青香优19香”相比以往的丝苗米,既提高了抗倒性,又提高了产量。“‘青香优19香’是‘19香’的杂交水稻,在原来的品质上进行改良,前不久经检测,品质已经超过泰国茉莉香米,且产量是泰国香米的3倍以上。”
今年,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在新金村试验高端丝苗米绿色高效技术集成研究,将“有机基质”培育钵苗壮秧,旋耕机浅耕整地,机施基肥“香稻专用肥”等技术运用到试验田中,培育新的品种“青香优19香”。
▲“青香优19香”百亩高产示范
早稻收割测产后证明,“青香优19香”不仅产量高,且品质好。林青山认为,丝苗米产业的发展,品种是“芯片”。“抓好这个‘芯片’之后,才能搞品牌。通过品种品牌的影响,能较大幅度地提升丝苗米的效益。这样的话农民能增收,企业也能增收,延长整个丝苗米的产业链。”
为何将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田选在兴宁?林青山介绍,是因为兴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种植历史。“目前,我省70%的粮食需要靠外面调来,希望能研发出优质品种,解决广东优质粮缺少的问题。兴宁就有很好的优质粮种植条件。”
提高丝苗米的品质,种植更好的“芯片”,兴宁一直在努力。除了跟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外,兴宁还与梅州市、兴宁本地的农科所等形成长期合作,将最新、最高端的耕作技术运用在农田中。试验成熟的实验技术由种粮大户们通过合作社向农户们推广。
机械化种植也是提高丝苗米品质的重要内容。机械化不仅可以提高粮食种植的生产效率,还能不断降低水稻收获损失。通过在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具上安装智能监测终端,农户可以开展水稻机械化作业智能管理与远程调度;利用GPS定位技术对农机实时位置进行追踪,对农机实时作业过程、作业面积、作业轨迹等内容,进行量化与数字表达,让数据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多跑腿”……
▲打造智慧粮食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基地
近年来,兴宁市与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在水稻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建设现代粮食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围绕种苗繁育、粮食生产、粮食加工、粮食存储、农机作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环境监控预警、信息管理、统计分析、农机调度和大屏综合展示,实现丝苗米种植全程信息化和智能化。
除了全程机械化,兴宁丝苗米从种到收也越来越智能化。育苗温室物联网、大田种植物联网、粮食仓储物联网、农机物联网“四网合一”,将农业数据采集过程融入农业生产与加工过程,汇聚成兴宁粮食产业“一张图”大数据平台,实现丝苗米种植全程信息化和数据赋能。
▲兴宁市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大数据平台
在兴宁市辰兴种粮专业合作社、广东米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粮食仓库,每个粮仓都实现了智能控温。每个粮仓专门安装了粮堆、粮温、湿度传感器,可以精准监测并将整个粮仓的温湿度控制在合适范围。通过监测粮堆温湿度,就能判断粮食是否发生虫害。一旦某个点位的温度升高,中枢系统将发出预警,管理人员安排冷却机和粮仓底部的送风管道会对粮食进行降温和通风处理。
粮仓内的所有数据和实时情况都通过一台电脑,在智慧粮仓存储管理系统平台上观测。过去储粮手段差,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做到了科学储粮,确保了粮食安全。如今,兴宁的丝苗米不仅产量上来了,品质提升了,农户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新血液”带来新理念
推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指尖在琴键上娴熟翻飞奏出悦耳的旋律,琳琅满目的包装大米陈设周边,晶莹剔透、香气浓郁冒着热气的米饭供人品尝……,音乐和大米“混搭”,吸引着熙熙攘攘的人们驻足观看,这是发生在兴宁农展会大米展区的一幕。
▲罗新平在丝苗米加工
演奏者罗新平是毕业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30岁出头的他在外闯荡多年后,毅然回到兴宁家乡,和身为全国种粮大户的堂兄罗新辉一起干起了丝苗米的种植和加工。在罗新平看来,回归家乡从事农业,和他追求的音乐梦本来就是殊途同归,因为“做好米也是要有‘谱’的。”
为了做出最好的兴宁丝苗米,罗新辉专门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一条集烘干、筛选、去石、抛光、分级、输送缝包等流程化生产线的加工厂。加工厂的运作则由罗新平主要负责。和罗新平一样,在兴宁,一群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投身到丝苗米产业,用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干劲,给这个传统的行业带来新的变化,并逐步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成为这个产业的核心力量。
▲全国种粮大户:罗新辉
李志新的儿子李宇导是00后。出生于2001年的他,看起来仍有些稚气,但他已是一名植保无人机作业能手,能够熟练地操控无人机进行播种、农药喷洒等工作。在李志新看来,儿子是出于无人机的兴趣才踏入“农”门。可对李宇导来说,更大的满足来自收获感:“看到自己跟父亲辛苦种下去的水稻收获满满的时候就很开心。”
李宇导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农务作业效率、节省了劳动成本。据他介绍,最多的时候1个人1天喷药可达150亩,比现有的作业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李志新带动发展种植的不仅是自家儿子,还有村子里的百余户种植户。
▲00后植保爱好者:李宇导
李志新主导的辰兴种粮专业合作社,从刚开始仅有5户农户、130亩耕地,到12年后的150多户农户,5000多亩耕地,规模逐渐扩大,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去年农户每亩的收益大概是1400到1500元之间,今年还会有所增加。”李志新说,如今合作社里的农户几乎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房,开上了新车。“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年轻人的加入,使得兴宁丝苗米产业在集约化、工厂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变得后劲十足。可以说,就水稻种植而言,兴宁已经处于行业顶尖水平。然而,如果只是聚焦种植环节,哪怕是种植大户,由于品牌不响、卖价不高,效益也非常有限。按罗新辉的话说,如果管理跟不上,有时候甚至还要亏钱。
要提升水稻产业的效益,就必须补上二产、三产的短板,三产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才有出路。而这其中的核心,就是要打造兴宁丝苗米自己的品牌。事实上,兴宁市委、市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2019年,兴宁市正式启动了兴宁丝苗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兴宁丝苗米品牌发布会
在政府的引导和核心企业的带动下,目前兴宁市涌现出“富裕香米”“绿旺丝苗”“经典围龙”“齐昌红”“金谷”“家旺”“八斗种”“瑞福生态硒米”“振隆古塘富硒大米”“味多来”等一批较具名气的特色品牌,品牌效应逐步凸显。现如今,丝苗米产业联农带农效应日显。数据显示,2020年,兴宁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787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以上。
罗新辉说,人永远是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要让兴宁丝苗米品牌走得更远,需要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加入,在智慧新农业上有更多建树。“我们正在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到种植稻米是有希望的行业。”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图片来源:南方农村报、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咨询:180 2861 2231
关于我们 About us
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隶属于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是华南地区著名的智慧农业建设服务商。拥有智慧农业全行业领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销售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
健坤公司深耕智慧农业领域20年,是国内农业信息化的先行者,在现代农业建设领域持续多年开创行业前沿技术。公司以农业信息化技术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IOT、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卫星导航等多种技术,已形成“软件、硬件和服务”三位一体的智慧农业建设布局,首创“数云端”协同模式,提供“农业政务高效化、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便捷化”系列应用解决方案,赋能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健坤公司拥有80多项软件产品、智能硬件产品30多种,多项软硬件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9年“5G智慧水产”、“农业大数据解决方案”、“农机作业智能监测终端”入围农业农村部优秀项目名录;“农作物环境精准感知与节水灌溉技术”上榜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名录。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重点农业科研项目70余项,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开发专业应用软件系统100余个,建设服务平台120多个,提供整体、专业的行业解决方案超过1000项。
公司相继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数字农业先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农业信息化最具影响力企业”、“广州市优秀软件企业”,同时也是广东省农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单位,建立有农业信息化与智能装备研发实验室和广东省云计算与大数据研发实验室。
未来,公司将围绕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不断巩固智慧农业服务商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