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午,云安区花卉苗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动工。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梁友强,省农业农村厅产业园办副主任黄忠革,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董家栋,区委副书记、区长谢子超,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李冠周,副区长谭淑毅,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孟祥宝等领导嘉宾出席动工仪式。
仪式上,梁友强巡视员代表省农业农村厅对云安区花卉苗木产业园的正式动工表示热烈的祝贺!梁友强充分肯定了云安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认为云安区产业园建设与扶贫工作深度结合,形成了产业园联农带农、精准扶贫的“云安模式”,实现了“一园带百村千户万人”的致富模式,这些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设施蔬菜产量占我国蔬菜总产量的30%,全国人均设施蔬菜占有量近200公斤,实现了常年均衡供给;设施农业年产值9800亿元,提供了4000万个就业岗位。
设施农业呈现出信息化推动显著增强,融合化发展明显加速,机械化发展迫在眉睫,高效化发展提质增效四个明显特征。要全力推动设施农业高速发展,必须注重设施农业中的机械化、智能化发展。
省农装所下属弘科公司、健坤公司展示智能温室大棚装备技术
/机械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
传统土棚,土地利用率不高、机械化率低,生产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和主观感受,多个温室大棚操作不方便,也容易存在误差,智能通风调温等设备更是非常缺乏。
如今云安花卉苗木大棚更看重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定量化、数字化,在云安区花卉苗木农业产业园建设中,系统规划农业设施装备、机械化和信息化,量身定做花卉苗木智能设施大棚。
在建设过程中,广东弘科提供大棚设计与施工技术服务,健坤公司运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农业技术,打通温室中环境监控设备、天窗水帘、水肥灌溉控制、大棚风机等设备,实现远程化、智能化控制,通过机械化信息化作业代替人力劳动,将智能化控制融入温室管理中,实现规模化种植效应。
高品质花卉苗木对生长的环境要求十分严苛,容易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不适合的生长环境下,对高端苗木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为了确保植物适宜的环境下生长,要求花农精确获取环境信息、营造适应种植环境。
随着设施园艺和品质苗木市场的迅速发展,广东弘科、广州健坤网络公司联合打造的智能化温室为品质花卉苗木种植而生,拥有综合环境监测和控制系统,可以直接收集并调节室内温、光、水、肥、气等环境因素,这些基础数据通过传感器储存到云端数据库,通过云端的数据分析和管理系统,最终可形成可视化的数据管理界面,服务华南区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
通过温室环境监控设备实时感知,判断植物生长的环境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一旦大棚内部或外部环境出现气温、湿度、Co2等气候异常变化,感应系统将实时发出预警,管理人员对大棚设备进行调控。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设施农业已经能够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控制,即使是种植花卉、水果、蔬菜这些对环境敏感度高的作物,管理者也可以应付得游刃有余。
智能温室大数据平台
在云安花卉苗木产业园智能温室建设中,还将应用到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以最低限度、最为经济的用水量和施肥量,获得标准化种植最好的产量和收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花卉苗木的浇水、施肥、打药完全凭感觉靠经验,让种植者体验到物联网精准的“田间管理”技术。
•水肥利用效率提升
在植物最需要的时期,定点、定量,均匀地施入植物根系吸收部位,因此,对肥水的利用率很高,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干旱年份,效果非常明显。
•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农业大数据统计显示:安装水肥一体化系统,每亩地每年节省用水60-70%,节省劳动力投入300 元以上,节省肥料、农药投入700 元以上,增效30%以上。
以前,一个大棚需要十几位工人进行生产、管理,而且存在难以避免的人工误差。如今通过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只需一个手机App发出指令,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超越人工操作,一个技术人员便可轻松管理10个或以上的大棚。
/现场实拍/
在一盆盆花卉苗木整齐地摆在苗床上,散发着淡雅的清香。大棚外是烈日高温,大棚内却是凉爽舒适。
通过对温室智能控制,可轻松实现全年高产、标准化生产蔬果和花卉,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通过科技改变农业,改善产品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来源:
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