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官网报道
2020年4月,英德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被批准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创建以来,省、市领导多次实地指导,英德市委市政府将产业园创建列入全市乡村振兴重大实施项目,把建设产业园作为产业振兴的突破口,强化科技创新、特色文化、绿色生态、健全机制赋能,推动“四茶”(茶产业、茶文化、茶品质、茶富农)统筹发展,英德红茶特色产业振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科技创新赋能
建设茶产业发展新高地
——
强化产业发展全链条的科技支撑,给产业园插上科技的翅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成立英德红茶产业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担任院长,组建创新研发团队。扶持园区企业与中山大学、省农科院茶叶所、广东农装所等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单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11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2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
信息赋能产业发展。实施全产业链装备与信息化支撑项目,园内农机精准作业面积5.48万亩,综合机械化率76.39%,建设“水肥一体化+气象预报+病虫害监测+安全监控溯源”为一体的“智慧茶园”1000亩,建成可视化、动态监测茶园67个,集成开发英德红茶交易信息系统、英德红茶追溯云平台等信息平台。在航天育种、野生茶树资源普查及开发利用、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效。
▲数智化赋能管理
孵化培育发展动能。建设中国(英德)红茶科创小镇,打造新型众创空间,推进科技创新孵化和成果转化示范。园区聚集农业省级龙头企业16家,高新技术企业由3家增长到8家,3家茶企在广东乡村振兴板挂牌上市,新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63家。
特色文化赋能
建设茶文化发展引领区
——
积极传承、发展本土特色文化,探索利用发展新模式,文化赋能产业作用逐步彰显。挖掘英德茶文化资源。加强保护传承发展蕴含英德特色、彰显岭南风貌的茶文化,英德红茶制作技艺、擂茶粥制作技艺等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茶文化保护、利用、开发力度,英德市红旗茶厂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推进英德市红茶研发(交易)中心、英德红茶科创小镇、东华红茶小镇等大型茶叶类综合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茶文化资源优势,推助茶文化产业成英德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英德茶文化品牌。运用“媒体宣传+举办活动+出访推荐+跨界融合”联动模式,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工程,坚持举办本土特色茶文化品牌活动,打造出“英德红茶头采节”、“英德全民饮茶日”等文旅IP。英德红茶推广主题曲《东方金美人》获得“农行杯”乡村音乐原创歌曲创作大赛二等奖。2022年英德红茶品牌价值达到37.18亿元,比2019年增加13.55亿元,获评“最具品牌传播力的三大品牌”之一。
推动茶旅深度融合发展。结合南岭国家公园、连樟样板区等乡村振兴项目,完善农旅基础设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知青文化、茶文化,打造茶旅精品线路,先后有6条茶旅路线入选全国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打造积庆里红茶谷、德高信生态茶园及石牯塘镇、黄花镇等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示范镇。英德市获评全国区域特色美丽茶乡,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连樟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绿色生态赋能
建设茶品质发展示范区
——
推进产业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园成为优质安全的代名词。“把生态装进茶杯”。实施“主导产业提升工程”,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控病虫害技术,积极推动生态茶园建设。创建期间,园区示范建设生态示范茶园1.9万亩,辐射周边茶园10万亩。截至目前,英德市有40家茶园获得广东省生态茶园认定,2家企业入选全国T20最美生态茶园。英德市入选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统防统治百强县”、“广东省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
“把质量融入茶园”。以实现园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全覆盖为目标,把产业园建成质量安全的“放心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茶园生产和管理,建立茶叶产品从种植、生产、收购、贮存、包装、流通和销售全链条的可追溯制度和电子信息平台。创建期间,园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比例超过70%,质量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把品牌植入产业”。通过提质增效,推动品质赋能茶产业。园区通过“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及三品一标一品牌专项奖励”促进品牌发展。截至2022年底,园区有茶叶类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13个,粤字号品牌茶叶产品34个,省级“菜篮子”茶叶基地4家,出口备案基地13家。英德红茶入选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百强,首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保护产品。
健全机制赋能
建设茶富农先行区
——
改进传统茶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业升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建立“一地生五金”带农模式。2020年,“一地生五金”模式登上人民日报头版。以英州红公司为代表,公司通过与当地村委、农户开展股份合作,使得农户获得5项收入,即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家庭农场经营性收入、入股茶园的保底资产性收益以及企业爱心基金。该模式为当地200多名农户和周边500多户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每户每年可增收3500元以上,增加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超过4万元,累计捐赠爱心基金超20万元。
创新“‘1+N’+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联合体带农模式。通过联结加工技术服务中心和多个加工基地,为合作社、农户提供统一规范的加工服务。该模式带动45个家庭农场、3个种植合作社、1个合作联社纳入“‘1+N’+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联合体中,建成2个区域加工分中心,年产干茶150万斤,带动英德市共1600余户茶农从事英德红茶标准化种植和加工,茶农平均年收入增长到3万元以上。该模式入选中国茶产业联盟和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茶产业T20创新模式”。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官网
信息整理: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数字农业咨询&合作:180 2861 2231
推荐阅读
5、一粒稻米、一个15亿产业,「廉江丝苗米」构建AIOT未来农场
关于我们 About us
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始创于2000年,是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全资子公司,也是省农装所的农业信息与智能装备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作为数字农业领先的AIOT服务商,健坤公司精耕农业20余年,在农业信息化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提供面向农业场景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其中,农语云AIoT平台是健坤公司顺应农业智能发展趋势的产物,以“数云端”协同架构支撑农业多种场景数据价值的分析和交互。依托健坤强大的“软件+硬件+服务”融合能力,农语云AIoT平台旨在用AI唤醒并赋能传统农业,连接终端、唤醒数据、智慧云耕,推动AIoT技术落地智慧农业场景。
在业务板块上,健坤AIoT应用覆盖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搭建和运营、农业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农业软件及APP开发、植物工厂建设及软硬件集成服务、采供销数字化等板块,面向水稻、果蔬茶、生猪、家禽、渔业、农机等行业提供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数智化创新研究等服务,并为农业产业园、政府农业部门提供数字化管理及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农业咨询规划等服务。
在技术优势上,健坤公司拥有80多项软件产品、智能硬件产品30多种,“5G智慧水产”、“农业大数据解决方案”、“农机作业智能监测终端”、“农作物环境精准感知与节水灌溉技术”上榜农业农村部优秀新技术和省级主推技术名录。公司相继获得“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中国农业信息化最具影响力企业”、“农业人工智能企业”、“数字农业先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广东省农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