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印度禁止大米出口后,俄罗斯、阿联酋也相继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这引起多国市场对大米的恐慌性采购,一些国家的居民也开始囤购大米。眼下,叠加极端天气导致的减产担忧,全球大米价格已经在11年来的最高点徘徊。
在面对多国禁止出口大米的挑战时,广东丝苗米产业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成为应对这一局面的重要策略之一。
品种+技术+数据赋能
兴宁丝苗米产业园收割测产1290斤/亩
近日,骄阳似火,金黄的稻田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喜人,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没有停歇。据悉,今年兴宁早稻种植面积32.27万亩,其中,丝苗米种植面积占比1/3,一造有10万亩左右,每年两造共有20万亩。种植的丝苗米品种主要有象牙香占、美香占2号、19香、青香优十九香等。兴宁多年来保持这个种植规模,并且多为优质稻。
“今年产量很高,是个丰收年。” 种粮大户罗新辉说,这些天叶塘镇早稻收割测产,普通水稻湿谷产量达到了1400斤/亩;丝苗米产量也逐年提高,像19香,目前湿谷有1100多斤/亩,干谷大概有900斤/亩左右,较高的像青香优十九香干谷可以达到1290斤/亩。
传统农业劳动依靠人力,稻米品质、产量很不稳定。得益于兴宁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了“生产+加工+科技+品牌”的全产业链布局,让数字化与机械化在产业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统筹布局品种筛选、标准化种植、烘干、仓储、检测、文化展示、科技创新等功能板块,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体系,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
“在保障品质、产量的基础上打造品牌,才能让产业走的更远”罗新辉发出感叹,推动兴宁丝苗米数字化和品牌建设已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如今,兴宁丝苗米产业园已完成数智化转型升级,“数-云-端”协同赋能打造了数智育秧、农机服务平台、四情监测、数字烘干与仓储、网络电商等多个全产业链“数字农业产物”,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在多国禁止稻米出口的大环境下,兴宁丝苗米的丰产丰收,让饮食“挑剔”的广东人增添了几分安全感。
用“智慧”与“机械”种粮
台山丝苗米产业园亩产可达600公斤
位于江门台山市都斛镇的台山中国农业公园有着“广东第一田”美誉,连日来,这里处处可见收割机在禾海稻浪间忙碌着抢收稻谷,浓浓的稻香扑面而来。
都斛镇莘村党总支书记李胜业介绍,今年早造插秧早收获也早,由于近期雨水较多,所以要抓紧有利天气抢收。台山是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广东第一田”以象牙香占为主打品种,目前每亩产量400公斤至500公斤,部分片区亩产可达600公斤。如果阳光充足,“广东第一田”核心区连片1066.66公顷水稻可在15天内收割完。
据悉,台山是广东首个“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秧、翻土、杀虫、收割、烘干甚至加工都全部机械化。”
如今,在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台山丝苗米产业园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元素,实现增产增收。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 “虫情测报”、“气象监测”等监测设备,实现对植物、昆虫动态的远程实时监控,并对田间苗情、病虫害发生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储存,自动上传至大数据平台,形成为水稻生产全过程服务的数字化监管系统。有了数字农业技术加持,水稻的耕、种、管、收全程实现了数字化精准管理。经过科学测算,每亩可增产约40公斤,每亩节本增收约175元。